在临床、在生活中常见的苔质有五种,包括厚薄、真假、润燥、偏全、腐腻剥落苔,这些苔质能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些苔质在舌头上的表现又是如何千姿百态的呢?小编在听了程凯教授在CCtalk上讲解的《中医学基础—第二季》之后,对苔质有了一番新的认识,迫不及待的与大家分享,分享,跟着小编往下看吧……

首先看看苔质的厚薄:苔质的厚薄以能否“见底”为标准,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的为薄苔,多见于正常人,或表证,或里证病轻的;若是透过舌苔见不到舌体的为厚苔,多见于里证,内有痰湿、食积、湿热。

苔质的厚薄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的深浅,舌苔由薄变厚,提示邪气渐盛,预示病进;相反,舌苔由厚渐化,舌上复生薄白新苔,提示正气胜邪,预示病退。

如下图,薄苔、厚苔你们分清了吗?除了苔质厚薄,你们还看到什么了呢?可以在推文下方留言,和小编一起讨论吼。

苔质润燥:苔质的润燥可以反映体内津液盈亏和输布情况,根据舌苔上津液的分布,可分为润苔、滑苔、燥苔、糙苔。若是舌苔干湿适中,不滑不燥为润苔,为正常舌苔,或是有病,但是津液并无受损;若是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滑,为滑苔,多由于寒证、痰湿所致;若是舌苔干燥无津,甚则舌苔干裂,多提示津液耗损,或是因为体内湿浊内阻,津液不能上承;若是舌质粗糙,扪之碍手,多是热盛伤津的重症导致。一般而言,舌苔由润变燥多是由于热中津伤,津失输布;舌苔由燥转润,多提示热退津复,饮邪始化,热入营血。如下图:

展开全文

苔质之腻腐:腻腐苔是腻苔与腐苔的合称。腐苔多表现为苔质颗粒疏松,粗大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抹之可去。依其苔色、苔质等的变化又有“浮垢苔”、“浓腐苔”、“霉腐苔”之分。多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而成,多见于食积痰浊为患,亦见于内痈和湿热口糜。腻苔多表现为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上面罩一层油腻状粘液。包括“粘腻苔”、“垢苔”或“浊苔”。多因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所致,故其主病为:湿浊、痰饮、食积、湿热、顽痰等。

凡苔黄腻,多为痰热、湿热、暑温、湿温、食滞,以及湿痰内结,腑气不利等;若苔白滑腻,则为湿浊,寒湿;若厚腻不滑,白如积粉,多为时邪夹浊,自里而发;若白腻不燥,自觉胸闷,多是脾虚湿重;若白厚粘腻,口中发甜,乃脾胃湿热,气聚上发所致。(下图如此清晰的图片与文字描述,你又能思考出什么呢?)

苔质之剥落:舌苔部分或全部剥落,剥落处舌面光滑无苔称为剥落苔。根据剥落的部位和范围不同,又分为前剥苔、中剥苔、根剥苔、花剥苔和镜面舌。

剥落苔多主胃气匮乏,胃阴枯竭或是气血两虚,也是全身虚落的一种征象。若是舌红苔剥,多主阴虚;舌淡苔剥多主血虚,气血两虚;镜面舌,舌色红,多主胃阴枯竭;舌色白如镜,多主营血大亏,阳气将绝;花剥苔多为正气已虚,湿浊未化导致;剥苔范围大小往往与气阴或是气血亏损的程度有关,剥落的部位多与其相应的脏腑病变有关系,如舌苔前剥,多为肺阴不足;舌苔中剥,多为胃阴不足;舌苔根剥,多为肾阴枯竭。 (下图你们又看出什么了呢?)

苔质的偏全:舌苔布满舌面,称为全苔,仅分布于舌面某些部位的称为偏苔,多提示舌所对应的脏腑有邪气停聚,若是病中见全苔,常主邪气散漫,多为痰湿阻止中焦之征。 (如下图,你们思考到了什么呢?)

苔质的真假:辨舌苔的真假,可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舌苔真假的判断以“有根无根”为标准。

凡舌苔紧贴舌面,不易刮去,似从舌体上长出来的,即真苔又称有根苔。若苔不着实,如浮涂在舌面,刮之即去,即假苔,又称为无根苔。在疾病的初期、中期,有根苔比无根苔更为深重,疾病后期有根苔比无根苔为佳。若舌面上浮一层厚苔,望似无根,而其下部生出一层新苔,属疾病趋愈的征象。

在辨别假苔时需注意三个方面:

第一,清晨舌苔满布,饮食后苔即退去,虽属假苔,并非无根;若退后苔少或无苔,则是里虚。

第二,有苔有色,刮之即去,病轻浅;若揩之即去,病更轻浅。

第三,厚苔一片而无根,其下不能续生新苔,是原有胃气,其后胃气虚乏,不能蒸化胃液上潮,多因过服寒凉药损伤阳气,或过服热药损伤阴液所致。 (如下图)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授权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