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瓷器的代表之一,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花瓷在中国文化和艺术领域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它不仅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和工艺品的代表之一,还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欣赏和收藏。青
花瓷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被人们高度重视和赞赏,这也使得青花瓷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明永青花阿拉伯文无当尊
高17.3公分
估价:2000-3000万港币
成交价:23,575,000 港币
2019年4月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
青花瓷画的作画工具,与国画一样,都是用毛笔作画,所不同的是载体材料,颜料不一样。从古代青花瓷艺作品中可以看出,元代青花瓷是用笔锋尖、弹性好、含料多的毛笔,以勾、榻、点、涂的技法画成。
这种画法,一直延续到明代宜德年间。
这个时期的青花纹饰,料色浓重而凝集不散,在画面上有明显的笔痕。
料色深外,还有深责色的料斑。
今天 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12种青花绘画技法
1、一笔成画
用笔尖(细线条)或中锋(粗线条)一次性画出图案,没有勾勒点染等二次上色的过程很像传统书法的写意、随性。
笔触的轻重直接影响到青花色泽的浓淡。
明代 青花一笔点画芦苇纹杯
2、勾勒点染
勾勒点染技法,是通过运用或粗或细的线条勾勒纹饰,继而加以点染渲染,绘制出所需图案。自天顺晚期至清代,该技法逐渐成为主流绘画方式。在民窑作品中,此画法表现得尤为普遍。
清康熙 青花花卉纹碗
3、双钩填色
以双线条勾勒出花纹轮廓为主要绘画笔法,明宣德时期已开始使用。随后,成化时期以细而均匀的线条勾勒并填色成为基本的绘画方法。双钩填色法成为青花加彩的基础。
清 青花花卉纹杯
4、单线平涂
轮廓线清晰可见,纹饰中的青花颜色呈现出向外流散的渲染效果,色彩以平涂的方式涂覆在内。在描绘线条内部时,颜色没有明显的浓淡深浅之分,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涂出勾勒线。
这种技法在明朝末期天启崇被时期较为流行,其中仿制康熙雍正时期的缠枝莲纹饰最为常见。
明崇祯 青花高士图琴炉
5、青花淡描
瓷器上的工笔画以清雅的青料勾勒线条,多采用笔锋绘制,类似于中国绘画中的白描技法。青花淡描则仅以精细线条为之,呈现出清新雅致之韵。自清代雍正年间至末期,这种风格颇受欢迎。
清嘉庆 青花淡描缠枝佛莲纹折腰碗
6、青花画筋
该技法在元代至明早起的永乐宣德时期较为流行。在绘制荷叶时,预先留出荷叶的筋脉,并在渲染过程中将需要留白的筋脉部分露出白色,同时使用青花色渲染筋脉边缘的叶子。
清康熙 青花荷塘翠鸟图大盘
7、青花剔茎
在绘制花朵或枝叶时,首先使用平涂法涂抹颜色,然后使用刻刀等工具剔除脉络、枝干等部分的颜色,以形成线条留白。这种工艺始于成化时期,并在明晚期万历、天启及清三代和清晚期较为流行。
清道光 青花荷塘游龙图天球瓶
8、青花留白
与普通青花瓷绘制工艺相反涂青料为地,留白处为图案需要注意的是,留白处是胎骨原本的颜色,而非后添加的乳白釉。所以青花留白工艺相对复杂,官窑应用较多。
清康熙 青花留白持莲童子图碗
9、青花分水
根据画面的需求,青花料被调配出多种浓淡不同的料水,直接在坏胎上作画,从而呈现出浓淡不同的色调。此外,在同一笔中也能表现出不同的浓淡笔韵。这种青花分水技法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强烈的立体感。
清康熙 青花夔凤纹双陆尊
10、米点皱
米点皱,这一绘画技巧,源自中国北宋时期的画家米莆及其子米友仁。他们创新性地将密集的水墨点或短横线结合在一起,模拟出自然山石的质感,打破了传统的绘画模式。
此技法后来被陶瓷画工巧妙地借鉴,融入到青花绘画当中,展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清18世纪 青花山水米点皱笔筒
11、披麻皱
瓷器纹饰所说的披麻皱,借鉴了国画中的术语,是一种“线皱”技法,是以柔韧的中锋线组合来表现山石的结构和纹理,形成众多线条“披散交搭”类似披麻的纹饰风格。
清康熙 青花披麻皱山水人物笔筒
12、斧劈皱
在绘画山峰时,画家的用笔方式如同使用斧头进行劈砍,笔触落下后形成的画面形象犹如经过利斧劈砍一般简洁利落,因此得名“斧劈皱”。在康熙青花瓷器的山石描绘中,多采用这种斧劈皱的绘画方式进行表现。
清康熙 青花斧劈皱山水远景笔简
欢迎家人们转发出去支持我们,让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