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影响

和日本东京一样,台湾位于我国地震带,是一个地震频发的省份。

另外,许多城市地下土质并不够坚硬,无法承受密集的摩天大楼重量。

比如数百年前的台北就是沼泽地,所以早期建造大楼的时候,出于安全和技术上的考虑,整体高楼数量并不多。

台湾经济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如果大家细心观察后会发现,上海中心大厦,深圳金融中心大厦,广州国际金融中心这些响当当的摩天大楼,其背后的金主大都是世界著名国际集团,且主要用途为金融办公。

而台湾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很少诞生出能够影响全球的超大企业。

数得上号的无非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台积电、大立光、鸿海,而这类型企业本身就不需要摩天大楼,只需要四处盖厂房。

不易拆迁改造

以台北城市来说,其建筑物主要为70、80年代建造。

早期的规划和建设,自然无法与当代的城市相媲美,但现存的城市空地并不多,如果要盖崭新的都市群就势必要拆迁。

但要想拆迁改造可并不容易。比如某个区域要拆迁改造,需要至少3/4业主同意才能进行。

而对大部分业主来说,这里有自己经营的商铺、房产,拆掉虽然能够获得丰厚的赔偿,但长期下来其实是不划算。

更何况也没有多少家开发商,能够拆得起。

对摩天大楼并不热衷

现代摩天大楼,虽然有令人惊叹的城市天际线,也能够提供更多的工作居住空间,但也存在着许多负面影响。比如大楼数量太密集,会影响光线、通风,还会造成光污染等等。

另外,人们长期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生活,社会关系会逐渐疏远,人与人的距离渐行渐远,最终导致一种孤独的“城市病”。

而台湾向来以“热情”著称,比如著名的夜市文化,就藏在朴实平凡的大街小巷里。简单来说,台湾人更热衷市井生活,对大都市的向往感或者说理解并不一样。

这也是为什么,相比较美国摩天大楼云集的现代化,多数台湾游客更喜欢欧洲和日本旅行。

缺乏未来规划

尽管今天的台湾,其人均收入仍然十分高。但在总量上,早已被福建超过。昔日的亚洲四小龙,综合实力是一年不如一年。

造成这种局面,有多方面因素。但可以总结的一点是,缺乏一种革新的态度和对未来的规划,就好比台北的城市面貌一样:30年前是这样,30年后还是这样。

虽然摩天大楼数量多少,不能完整地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实力,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展示出它的经济活跃力。

而对台湾而言,它则更沉迷于80/90年代的“小世界”,小而美好!

所以未来30年,台湾也不会出现太多的摩天高楼,或许有也只有在高雄能够看到一些。但,也是仅此而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