笺纸,虽尺幅不大,
却集诗词、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
具有国画的韵味。
每一枚笺纸,
堪称一幅微型的国画或是钟鼎彝器的拓片。
或清新淡雅,或古朴凝重,
使得人们在阅读诗词或书信的同时,
得到一种视觉上的美感,
因此,备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民国和民国以前的文人,
写信是用“笺”的。
纸笺也有“彩笺”、“花笺”、“锦笺”、
“鸾笺”、“银笺”、“笺牒”等美名。
这笺纸,
大抵随文人雅士间鱼雁往来、
诗作唱和应运而生。
古人看重自己的字,用纸颇为讲究。
据称汉代蔡邕非纨素不肯下笔,
北宋更有“择纸而书”之说。
诗歌酬酢、鸿雁传书,
精美的笺纸,既能抒情写志,
又能悦人耳目,可谓锦上添花。
第一个让笺纸名声大噪的是唐代薛涛。
钱梅溪《艺能编》载:
“书笺花样多端,大约起于唐宋,
所谓衍波笺,浣花笺,今皆不传。”
正是薛涛发明了浣花笺。
薛涛,天资聪颖,八岁能诗。
成年后虽是欢乐场上的风月女,
但凭其美貌与才华,
与诸名流赋诗弹唱,不让须眉。
当时很多文人雅士和名流才子,
像白居易、张籍、杜牧、刘禹锡等,
都与薛涛有诗文酬唱之谊。
薛涛不是一般女子,对美苛刻,
对诗笺的要求自然也挑剔。
不但要求纸质细腻,
还要有色彩、花纹。
她在成都浣花溪百花潭畔办起造纸作坊,
以浣花溪水、木芙蓉皮、芙蓉花汁等,
制成深红色精美的小彩笺,
这就是“薛涛笺”,也称“浣花笺”。
薛涛用此笺,献酬名贤,裁书供吟,
一时洛阳纸贵,文人墨客梦寐以求。
李商隐《送崔珏往西川》中曾云:
“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
真正让笺纸发生质的飞跃,
是在明代中后期。
彼时,个性解放、文化优渥,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作为诗志的载体又颇显个性气质的笺纸,
也呈现出清新的风貌。
再加上经过宋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
明代有了木板水印技术,
此技术能将颜料融于纸而又不使其过于绮丽,
又能将纹饰雕印于上又不使其过于凸显,
做出的笺纸雅趣闲适、清新高绝,
像独抒性灵的晚明小品文一样,
颇合当时的主流文人——士大夫的心意。
其中以彩色套版精印成册,
雅趣高绝,专供士大夫“清玩”者,
莫过于《萝轩变古笺》和《十竹斋笺谱》了。
《萝轩变古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笺谱,
卷内有画诗、博物、选石、仙灵、
搜奇等主题的画笺共182幅,
色彩古朴、静穆淡雅,
拱花尤为精彩,
孤本藏于上海博物馆,
1981年上海朵云轩有复刻本印行。
《十竹斋笺谱》的编者胡曰从酷爱竹筠,
尝于寓所种竹十余竿,
读书雅玩古董于竹窗下。
后在南京鸡鸣山侧开一古玩店,
因而取名,“十竹斋”。
此笺谱内容丰富,
包括历史故事、诗词意画、山水人物、
商周铜器、古陶汉玉等等,
笺谱诸图,皆纤巧玲珑,印制极工。
若何多美呢?
见过此笺的郑振铎曾说:
“……人物潇洒出尘,水木则澹淡恬静,
蝴蝶则花彩斑烂,欲习欲止,博古清玩,
则典雅清新,若浮纸面。”
笺纸,尺寸之间,
诗书画印,无所不包,无情不含,
怕也只有中国人能有此智慧了。
真可谓纸短情长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