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老汉就送给张良一本书,并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这老汉就是当时的隐士黄石公,后来被“圯上老人”。老汉送的《太公兵法》对后来的张良起了重要作用,张良也多次以《太公兵法》谏言刘邦,刘邦也多能领悟且深信不疑。
二志同道合,目标单一
作为五代韩相之后的张良,为人正直且智勇双全。其实很多人只知道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却不知道张良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勇士,他不仅是在大后方出谋划策。
张良还是一个实干家,在韩国被秦国亡国之后,张良全家一百多口全被诛杀,只有他一人生存。面对亲人的离世,张良的做法在别人的眼里十分怪异。因为张良并没有花大笔的钱安葬家人。
而是散尽家财招募了一大批死侍。因为他有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想法,那就是刺杀秦始皇嬴政。结果可想而知,简直就是以卵击石。
在沙丘的刺杀行动中,张良以失败告终。后来就遇到了沛公也就是后来汉高祖刘邦,当时刘邦和张良各率一队人马,迎头相碰,互相自我介绍一番后。原来大家都是志同道合的兄弟,目的就是诛暴秦。
之后两支队伍就合并在了一起,张良也渐渐的发现了刘邦身上的特有气质,二人经常在一起讨论,探讨问题。对于张良的意见,刘邦也是十分的赞同,不曾怀疑。日子久了,就使本来想去投奔景驹张良转变了想法,决定一心辅佐刘邦,祝她完成一番大事。
得到张良的刘邦丝毫不敢轻慢,对张良十分珍惜。这样一来一个忠心奉主,一个惜才爱才。张良的加入无疑是刘邦自身的一个肯定,这也是刘邦为什么从不怀疑张良的其中的一个原因。
三痴迷黄老之学,淡泊名利
张良之所以不被刘邦怀疑,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张良痴迷于黄老之学,对于名利,官爵并不在乎,可以说是无欲无求,这也就从侧面为刘邦传给了一个信息。就是我本事很大,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我不想做皇帝。
我只想一心辅佐你,助你完成千秋伟业。这对于刘邦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刘邦的成功少不了张良背后的出谋划策,鸿门宴上张良用计。
刘邦死里逃生。暗渡陈仓一举平定三秦,下邑之谋,联兵破楚,扭转战局反败为胜。虚抚韩彭二人稳定大局,劝都关中奠定百年基业。张良的一生随便抽出一件事就是其他人无法相比的,救刘邦于危难,谋天下之大事。
张良是唯一一个了解刘邦心里怎么想的人,知刘邦者,唯有张良。汉朝建立后,张良选择明哲保身,在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因为张良一直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张良的举动也正是刘邦想要的,因为张良不存在对刘邦的威胁。
所以张良才能保全自己,不被猜疑。回顾张良的一生不仅智谋天下第一,而且勇气也十分可歌可泣。智勇双全这个词用在张良的身上当之无愧,总结张良不被怀疑的原因就三点,一家世显赫,从小的贵族教育不允许他不忠不孝。
二他与刘邦十分志趣相投,同仇敌忾,友谊深厚。三奉行黄老之学,无欲无求。这些原因让刘邦对张良深信不疑,最后逃过了杀戮之战。
对于天下第一谋士的张良你又有什么看法,可以下方评论,共同交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