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非常讲究个人卫生,洗手称“盥[guàn]”,洗面称“颒”(huì),洗发称“沐”,洗澡称“浴”。而沐浴之法,使用匜或勺浇水淋沐或淋浴,下有承盘接水。沐浴之水是稷粱潘汁,也就是经现代科学证明具有美容之效的淘米水。汉时人们已形成了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生活习惯,以至于官吏五天一休的例行休假被称为“洗沐”或“休沐”。
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的“常浴”铜盆与搓石
徐州石桥西汉楚王墓出土的“赵姬沐盘”
古人沐浴所用承盘均体量较大,考古发掘中常发现有盘、盆之类的大体量器物,有的铭为“沐盘”,有的标明“常浴”。如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两件铜盆刻铭“常浴”,徐州石桥西汉楚王墓出土鎏金铜盘刻铭为“赵姬沐盘”,长沙汤家岭西汉墓出土漆盘自铭“张端君沐盘”,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和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出土铜盆、铜盘虽然没有铭刻文字,但体量与沐浴用盘相近。这些盘或盆多为承接沐浴之水的承盘。
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出土的漆绘铜盆
沐发时用盘承水,洗浴时入盆淋浴,均需借助于匜或勺淋水。用大盘承接沐浴弃水,避免弃水浅到人身上。从辽宁绥中县石碑地秦汉宫城遗址所见“沐浴间”来看,开间呈长方形,东西宽6.8米、南北窄4米,其内部设施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地势较低呈方形,北墙近底部有一排水管道,西部有一以地面砖铺砌成“漏斗状”,四周较平,逐渐向下倾斜,与地面砖形成有利于排水的凸凹形状,下部有一陶弯头连接排水管通往外间的渗水井。可见秦汉时代沐浴有专用的浴室,盘置于沐浴间用以承接弃水,再将弃水倒出、流入渗水井中。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银盘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铜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