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云云云的书房,(https://xueqiu.com/9601529810/316867788)
信息科技是个非常庞大的行业,有芯片、硬件、软件、AI和互联网等,到目前为止,“初介绍系列”已经有涵盖半导体、软件和AI,文章最后也有对应文章的链接,而今天讨论的主题是互联网行业。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2024年6月,我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9个小时,相当于每天使用4个小时:
这4小时是全国的平均数,而对于部分重度用户来说,每天在互联网上的时间超过了睡眠时间。
假设一天标准的工作时间是8小时,在过去没有互联网的年代,如果告诉人们我们未来可以在工作睡觉之余,再挤出一个睡觉或者工作时长的时间做一件新的事,估计大家都不会相信。
而今天我们很多人都做到了,时间是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所以不要抱怨没有时间。
互联网的应用可以分为四大类:
基础应用:聊天、搜索、线上办公
商务交易:购物、支付、商旅类预订
网络娱乐:短视频、直播、音乐、小说
公共服务:网约车、互联网医疗
大部分人手机里基本拥有都有其中的八九成应用,有些应用我们甚至拥有多个APP。
而这些应用差不多覆盖了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所有方向,这也是为什么全球最值钱的公司都是互联网巨头。
全球互联网格局一直在强调,科技的竞争是全球性的,信息科技中的互联网产业更是如此。理解全球的格局,对于我们认识中国的互联网企业非常有帮助。当然做任何一类投资分析,最好对市场有一个全局性的认识,再落实到个股上就会非常清晰。
我们继续从产业上下游的角度看互联网行业,首先,互联网在信息产业中,处于图中红框的位置:
我们用数字展现,2022年全球的产业链大概(1美金=7.24人民币):
210亿美金的EDA软件和IP(IP是知识产权)→ 1400亿美金的设备和材料市场 → 生产出来5730亿美金的芯片 → 支撑起来2.5万亿的各类电子产品 → 面向整个科技行业产值5.5万亿美金
互联网是最下面的5.5万亿美金里的一部分,这里面巨头非常多,而且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公司,比如谷歌、腾讯、阿里巴巴等,以下是全球市值十大互联网公司:
可能不那么熟悉的有奈飞、缤客和Shopify。而亚马逊(电商和云计算)、谷歌(搜索引擎)和Meta(前脸书)虽然在中国基本没有什么业务了,但是由于太出名了,想必都有所耳闻。
至于腾讯、阿里巴巴、拼多多和美团,相信读者和这些公司都有深度合作、天天打交道。
我们简要提及一下几个在中国名气不是特别大、但是市值又非常高的公司:
奈飞(Netflix),这是美国一家流媒体公司,公司早年做DVD出租,然后转成线上,业务和爱奇艺很相似(准确说爱奇艺是中国版的Netflix)。
Netflix除了有类似爱奇艺这种付费点阅的流媒体,公司每年还花了大量的资金打造或者购买影视版权,也就是说它还是一家手握大量版权的公司。用户上,Netflix虽然是美国公司,但是它的用户分布在全球各地,而不是只做美国人的生意。
缤客(Booking)可以理解为海外版的携程,去海外旅游的话,也可以用他们的平台订宾馆和票务(看,读炒股的文章,还可以发现新工具)。
缤客最早创立是在欧洲的荷兰,后面有并购并在纳斯达克上市,这家公司的老板们也在美国办公,所以也就是一家美国公司了。
Shopify是这里唯一一个在国内没有对标的公司,Shopify为那些想自己搭建电商独立站的企业提供整套的网站和运营软件服务。
之所以国内没有对标,是因为中国的电商环境和国外完全不同,国内大平台电商过于发达,也培养起来去大平台购物的习惯,所以网购的话,大家都是打开淘宝、京东或者拼多多,如果在中国做一个独立的电商网站,基本没有客户。
但是海外的用户习惯很不一样,用户很多是习惯去谷歌搜索产品,这给独立站电商提供了机会。而正是由于这种行为的差别,像Shopify这种为商家提供一站式独立站服务的互联网公司,都能做到万亿(人民币)市值。Shopify也是全球前十大互联网公司里面,唯一一个总部不是在美国和中国的企业。
提到这一点,全球有一百多个国家,而最大互联网市值公司居然只分布在两三个国家里,再次说明了科技公司在地域上的不均衡。
图表中第三列是市值,亚马逊、谷歌和Meta都是10万亿元以上的市值,第四名腾讯一下落到了3.4万亿元,接下来市值才没有很大的断层,第十名的美团,市值刚刚低于1万亿人民币。
表格里都是上市公司,其实还有一家公司如果上市了,一定是万亿市值的公司,那就是字节跳动,但是由于字节没有上市,所以就没有列在表格中。
字节跳动是抖音、Tik Tok等一系列产品的母公司,除了这两个产品外,产品还有: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懂车帝、皮皮虾、飞书、番茄小说、巨量引擎、小荷健康、Faceu激萌、轻颜相机,以及最新的AI大模型豆包,你的手机里面有没有其中的产品?
以下是字节过去三年的收入情况(单位是10亿美元):
2023年字节跳动的收入达到了1200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大约在8600亿人民币,据市场估计,2024年字节收入将会超过1万亿人民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巨无霸公司。
为什么互联网公司能够长牛走出来这么多大市值公司?这里面有多种原因,我们举例几项:
首先,互联网巨头的成长周期特别长,前前后后大概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而不像其他行业很快触碰到天花板。
互联网发展总的来说经历了两波,第一波是1995年到2011年的PC电脑互联网,比如谷歌、亚马逊、阿里、腾讯都是2000年前创立的。第二波是从2011年、2012年开始的移动互联网。
为什么在2010年之后就逐渐进入了移动互联网呢?因为苹果在2007年发布了iPhone,再到2010年发布的iPhone4,全球用户逐渐用上了智能机,而我们要进入移动互联网,需要一个移动的设备去接入网络,可以说苹果公司不仅仅开启了智能机,也开启了移动互联网,这也是为什么乔布斯如此被科技界推崇,他以一己之力开启了两个时代。
而移动互联网里面的巨头不少都是从传统PC互联网巨头过来的,也就是说同一批公司经历了两波科技浪潮,所以他们的成长周期特别长。
第二,大部分行业的产品要么2B、要么2C,而互联网面向的用户同时包括2B和2C,这导致互联网的受众群体特别大,收入的天花板特别高。
第三,互联网产品具有很强的网络效应,同时互联网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比如说身边的朋友用微信聊天,那自己就得用微信,否则就无法通信,这种网络效应导致赢家通吃。
互联网的边际成本很低,多一个用户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加上互联网产品多是免费使用,公司再通过广告收费,大公司的规模优势让小公司很难与其竞争。
在互联网领域很少出现两个差不多大的公司做完全相同的服务,多数情况下是一家公司占据大部分市场,从而形成垄断。
第四,过去二十年也正是全球化的二十年,伴随全球化的是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任何一个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增长,也都会给这些巨头们带来新的市场增量,这也是互联网巨头成长赛道很长的另一个原因。
第五,互联网公司属于科技型公司,净利润率非常高,像Meta的净利率能够达到30%多,加上互联网公司独家垄断、高天花板,导致互联网公司的利润都奇高无比。再加上轻资产、现金流好,所以估值也比较占优。
以上种种,导致互联网公司的市值非常大。
美国 vs 中国 互联网企业前面的10家公司里面,美国公司5家,中国公司4家,另外一家为加拿大的公司,如果我们不考虑加拿大的Shopify,那么全球前十的公司主要是美国和中国霸榜。
我们再换一个维度,从市值总量来看。鉴于中国只有4家公司上榜,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只加总美国的前4家公司市值,其总和为48.8万亿元,而中国的前四家互联网上市公司总市值为6.9万亿元,美国是中国的7倍,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
定性角度,中国互联网公司目前的主要业务都是在国内;而美国的公司,业务是遍布全世界。如果我们放在全球的地图上,差不多中国互联网企业和美国互联网企业可以完整地把世界覆盖了起来,但是并不是一半一半,而是下面这种情形:
美国公司覆盖中国外的市场,中国的市场由中国公司覆盖,看图里的面积,自然知道谁的规模更大。
以上是定性的描述,我们再看看定量的数据。全球80亿人口,互联网的渗透率达到了64.4%,也就是有51亿人在使用互联网。
谷歌在搜索引擎的市占率大概92%,算下来大概有45亿人在使用谷歌的搜索服务,美国人口是3.3亿,很明显谷歌的大部分用户都是来自其他国家。
而中国的搜索引擎用户数大概是8亿,这是中国公司百度的市场,从搜索引擎的用户数角度,美国公司是中国公司的5~6倍。
产品角度,谷歌旗下产品有更为丰富的矩阵,除了谷歌搜索还有邮箱、地图、浏览器Chrome,还有谷歌云服务、安卓(操作系统)等等。
我们再看Meta(原脸书),Meta旗下的产品矩阵包括:Facebook、Instagram、Messenger和WhatsApp等,其中WhatsApp是一个通信聊天工具,类似微信。Facebook用户数有30.7亿,WhatsApp用户数大约为20亿。而对比之下,腾讯的微信用户是13.7亿,用户数也解释了中美互联网公司市值的差异。
我们再从财务数据角度来看看中美互联网公司的差异,以下是2023年的数据:
谷歌和百度
收入:2.17万亿元(谷歌) ~1340亿元(百度)
利润:5220亿元(谷歌)~ 203亿元(百度)
用户数:45亿(谷歌)~ 7亿(百度)
市值:17万亿元(谷歌)~ 2300亿元(百度)
Meta和腾讯
收入:9550亿元(Meta)~ 6090亿元(腾讯)
利润:2770亿元(Meta)~ 1150亿元(腾讯)
用户数:30.7亿(Facebook)~ 13.7亿(腾讯微信)
市值:11.3万亿元(Meta)~3.5万亿元(腾讯)
这么一看,就很清晰中美在互联网企业上的差别了。
互联网公司的影响互联网,它就必然是互相联通的一张网,这样的企业自身具有极强的自我强化的能力,这是由前面提到的网络效应这一基本特质决定的。
科技是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但是在整体都提高的同时,往往伴随的是“贫富差距”的拉大,这种拉大既表现在财富上,也表现在财富之外,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说明。
财富上,欧洲作为整体和美国的经济在1995年时候是差不多的,但是三十年之后,美国的GDP达到了27万亿,欧洲只有18万亿,美国的GDP比欧洲高出了50%:
前面图表中,前十的互联网公司,欧洲居然一家都没有。
欧洲使用的互联网产品基本是美国的,我们作为C端用户可能感受不到互联网对财富的影响,但是企业都深有感受,就是任何企业要做品牌和产品推广,都需要向互联网公司购买广告,这相当于欧洲公司每年向美国的互联网公司交租子。
这其实是一种税收,我们称之为科技税,而且是每年交,积累下来是惊人数字。中国有一个相对封闭的互联网环境,里面的公司都是中国的公司,信息是封闭了些,但是从财富流向来说,我们的科技税算是交给国内的公司了,也算是一种得。
我们肯定不能说欧洲是贫穷,但是欧洲和美国因为科技公司原因导致的GDP差距被拉开,本质来说也是一种“贫富差距”被拉大。
而欧洲的这种情形,还会形成恶性循环。因为缺少本土的互联网巨头公司,这导致市场上缺乏互联网人才。
虽然中间陆续出现过一些互联网创业公司,但由于企业发展找不到合适的人,加上欧洲的强监管,一批互联网公司搬离欧洲,其中不少就是搬到美国,或者在美国也设立一个总部。这是一种不断强化的过程,到今天欧洲想扳回来已经很难了。
这一点可以参考前面的文章:被打压的中国产业能赢吗(可以点击打开),里面解释了为什么二马为中国的互联网人才培养立下汗马功劳。
这种“贫富差距”还体现在互联网对语言的影响上,怎么理解?
海外的互联网公司鲜有在中国有业务,所以中国的用户一般来说只是使用中文的互联网,大家并没有感觉到网上信息的匮乏(很多做技术、科研人员可能有不同的观点)。这是因为中国互联网用户足够多,网上的信息供应量是充足的。
但是如果我们使用的是一种小语种,比如一个只有几十万人说的语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用户想在互联网上找到一个菜怎么做,或者想查询一个医药的小知识,根本找不到想要的结果,这样用户只能去海外平台搜寻。
这也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当信息的提供者发现这种语种的用户很少,即便是有素材,也可能用更为广泛使用的语言去发布,久而久之,这就导致了网上英文的信息越来越多,而小语种的信息越来越少。
长期下去,那些较小的语种,会不会在互联网上灭绝呢?这值得思考,这就是互联网带来的语言上的“贫富差距”。
除了财富和语言上的贫富差距,还有供应链的“贫富差距”,美国的互联网巨头,每年对上游供应链的拉动也是海量的。巨头每年需要大量的采购服务器、网络资源,进一步拉动上游供应链的繁荣,而没有互联网公司的国家,自然无法培育起来上游的供应链,因为没有客户。
我们也用定量的数据证明这一点,资本开支是一个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谷歌预计在2024年的资本开支为510亿美金,也就是3700亿人民币;亚马逊在2024年的资本开支是750亿美金,为5400亿人民币;而微软2024年的资本开支是550亿美金,换算过来是4000亿人民币。
这三家公司的资本开支总共达到了1.3万亿人民币,这么多钱是拿来投资到固定资产上,是可以拉动一个非常庞大的供应链去实现技术迭代,随着这个过程的不断强化,国家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而这还只是三家公司的资本开支,相比其他国家,美国的科技公司数量可以用数不胜数来描述。把美国所有科技公司一年的资本开支放到一起,这个金额对其它国家来说就是天文数字。
每年花这么多钱,而且逐年增长,自然会拉动国内供应链的繁荣,这是互联网公司带来的供应链的“贫富差距”。
这也是半导体巨头公司都在美国的一个原因,那反过来说,中国要培养自己的半导体公司,如果没有一批自己的互联网公司,那成功的可能性要小不少,所以不要轻易打压互联网公司。
后记现在互联网上经常出现比较极端的观点,相信部分人所看到的和事情的真实情况相差很远,今天刚好借着互联网公司这一话题谈一谈世界之间的联系。
比如说,谷歌在中国几乎没有直接的业务,请问谷歌和中国是不是基本就没有什么关系?
中国是世界工厂,中国公司向海外销售产品的时候是需要购买广告的,比如2018年中国企业给谷歌贡献了30亿美金(210亿人民币)的广告收入,可以大胆猜测现在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
而Meta每年大概有10%的收入来自中国,2024年Meta的收入将冲破1万亿人民币大关,也就是中国要给Meta贡献1000亿人民币的收入,这也主要是中国企业出海需要购买广告导致的。
更为惊人的是亚马逊,大家感觉亚马逊已经在中国的业务很少了,我们可以看到是亚马逊在中国只有云服务了,但是亚马逊和中国的关系要比想象的深很多。
亚马逊最大的业务是电商服务,而且亚马逊电商不仅仅是面向美国,而是面向全世界众多国家,在亚马逊平台上销量最好的前10000名店铺中,中国店铺的占到了50%,也就说我们中很多人的工资,是来源于亚马逊平台:
那为什么全球那么多国家,居然销量最好的店铺有一半是来自中国?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中国制造占比全球的30%,加上中国产品物美价廉,那中国企业去开店当然优势明显。那整个亚马逊平台上,有多少产品的销售是来自中国呢?公司没有披露,只能脑补了。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来,即便这些美国的互联网巨头在中国没有太多直接的业务,但是他们和中国在业务上已经是交织在一起的,这个世界的相互连接程度超出了大部分人的认知,所以也呼吁遇到问题时冷静地看待问题,世界的连接超出想象。
当然,知道这些并不是要长别人志气,灭自己的威风,而是不要被表现所迷惑,投资更是如此。
欧洲和美国差距被拉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欧洲在信息科技上落了一大截。中美都有互联网公司,不同之处在于美国互联网公司是赚全世界的钱,而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还主要是赚中国人的钱。
不过这个和历史也有关系,其实上一代互联网企业家已经很有全球视野了,但是相比美国公司上来就是面向全球市场的高度,中国还需要向他们学习。
好在中国第二代、第三代创业者和企业接班人,无论从个人经历和眼界,都已经具备全球视野,所以我们看到像字节跳动已经是世界级的互联网公司,拼多多也在积极地布局海外。
传统的互联网巨头包括阿里、腾讯也在积极地拓展海外业务,并在海外做一些产业投资等等。比如腾讯公司就持有韩国的Kakao、巴西的NU、东南亚的Sea、美国的Snapchat的部分股份。
今天初步介绍了全球互联网的情况,未来我们再逐一介绍子行业和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