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有这两套体系,穷人和富人的消费体系,而印尼的富人以华人居多,我去本地高档商场消费感受非常明显,而且底层服务人员多是爪哇人面孔。因此,我们和印尼朋友说,印尼排华,与其说是种族或者宗教矛盾,不如说是阶级矛盾。

印尼排华历史已久,原因各样,1998年的排华暴乱更是让中国人即使是现在去印尼都心怀惧意。

印尼的排华一直和权力息息相关。

最早荷兰殖民时期,荷兰统治者就对印尼实行分而治之把善于经商的华人当做赚钱的工具,给与了很多特权,这个形成了原住民和华人的矛盾。

印尼独立后,苏哈托又实行“主公制度”,把扶植华人权贵敛财,华人被称为剥削者。

后来在60年代,苏哈托为了权力都在清洗印尼共,而当时的印尼共和中国关系较好,加上印尼共人员以知识分子为主,很多都是华人富裕家庭出身,所以在清洗印尼共的时候,看到戴眼镜的就迫害,甚至是看到华人面孔就迫害。

当时的印尼共自己也“排华”,因为他们是主张打土豪分天地的。而土豪和地主大部分都是华人。因此,秦晖说过,东南亚共运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华人的命运都是悲惨的。

成功的模式就是red高绵,通过土改把富裕阶层的华人屠杀了一大片。失败的模式就是印尼,华人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60年代针对印尼共的排华,导致中国和印尼关系的决裂,甚至一度印尼用侮辱性的“支那”来代称中国。加上苏哈托上台之后,在威权模式下,开启了改革开放,走向市场经济,使得中国和印尼处于两种敌对的意向形态之中,所以著名旅行作家刘子超去到印尼万隆的时候,发现在万隆会议纪念馆照片中并没有周总理的影子。

而万隆会议在中国人的心中分量极重,很多人第一次知道印尼就是通过中学历史课本中的万隆会议,甚至多年后已经忘记印尼这个国家,也没有忘记万隆会议。

通过引入类似拉美自由化改革“芝加哥小子”的“伯克利黑帮”,通过市场化改革,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雅加达的高楼大厦很多都是那时的遗产。

展开全文

但是威权体制对于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这个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西莫格鲁在《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中有论述),导致印尼经济的衰退。1998年的金融危机,更是成为压垮印尼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经济衰退中,人民迎来了大量失业和超级通货膨胀,以至于我今年去印尼用了500多,换了120万“巨款”,在商场吃一顿饭或者喝杯咖啡,可能要五六万。

失业加上超级通货膨胀,让印尼失去收入,手中的财富莫名的消失了(因为通货膨胀也是掠夺财富的一种方式),生活水平一落千丈,因为愤恨不已,权力为了平息众怒,把印尼华人推出来当了“替罪羊”,这点和犹太人有点类似。

回看印尼排华的悲惨历史,印尼华人一直被权力所利用,华人为了财富也情愿成为权力的工具,这和中国历史上的商人很类似,所以结局悲惨也在所难免。

既然印尼排华这么严重,印尼人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国家呢?

原因当然有很多,我感觉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在印尼主要是华人擅长经商,比较有钱。

而且印尼原住民因为贫穷,很多都是靠给华人服务谋生,对华人态度很是谦恭,我去那几天从司机、物业到服务员都让我感觉,他们的服务太好了,甚至让我感动。

可能是因为宗教的原因,其实大部分印尼原住民并不仇恨华人,相反因为他们对做为衣食父母的华人态度非常好。在太平时期,可以说华人过的就是“人上人”的生活。

其实我在阅读中国土改历史时,发现很多佃农和地主的关系也是温情脉脉的,佃农对地主的仇恨是故意被制造出来的。其实,这个世界的大部分仇恨本身并不存在,而是被人故意制造出来的。

制造仇恨权力最常用的手段,也是我们近现代史的传统,恨过洋鬼子,恨过地主,恨过资本家。但不管是是仇恨者,还是被仇恨者,都常常没捞到好处,真正受益的人,是制造仇恨的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