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翼角椽的数量,民间传统讲究是檩是单数,柁是双数,椽子也是双数,如三间房必是四架柁(梁),椽子不可以出现单数。但就历史建筑的考察来看,翼角椽很多都是单数,但也有很多双数的现象。如天安门城楼和紫禁城角楼的翼角椽均为双数。

就目前的习惯做法来看,翼角椽的数量是由建筑檐步长短、出檐大小、斗拱出踩数量等决定的。一般来讲,有一个较为通用的公式,即廊(檐)步尺寸加斗拱出踩尺寸(正心桁与挑檐桁距离)加檐平出尺寸除以一椽一当的尺寸,如为偶数,再加1。如五踩斗拱,斗口2寸半(8厘米),檐步长176厘米,出踩48厘米,檐平出168厘米,椽径和椽当12厘米,则翼角椽根数为

(176+48+168)/(12+12)=16.33,故翼角椽为17根。

翼角椽有方形、圆形两种,圆形翼角椽多用于宫殿、坛庙等大式建筑,方形翼角椽多用于园林建筑,如游廊亭榭等,为了将翼角椽与角梁结合在一起,须要将椽尾砍成楔形,方形翼角椽的头部还要砍成不同的菱形。

椽子搭接

No.2

明清传统建筑脑椽、(上下)花架椽和檐椽的搭接主要用钉子完成,但早期建筑也有不搭接而直接错开的,为了区别两种椽子搭接方式,有人分别把两种方式叫做“搭接掌”和“乱搭头”。

有人认为佛光寺东大殿的椽子即为乱搭头

相较而言,用钉子的搭接方式更为常见。

在前期勘察中,椽子的搭接位置也值得重视,《营造法式》中记载“每槫(檩)上为缝,斜批相搭钉之”。有时,不同的建筑,“为缝”再“斜批相搭”的做法也不同。

先农坛拜殿剖面

景山寿皇殿剖面

《营造法源诠释》中拙政园厅堂剖面

可见,在《营造法式》中虽然有“凡用椽,皆令椽头向下而尾在上”的记载,但在具体操作中,各地工匠也会因地制宜,找到合适的搭交方式。